昔日“白头山”今朝“绿巨人”:浙江长兴矿业转型记

煤山国家级绿色制造产业园 长兴县宣传部供图

 

 

  (新春走基层)昔日“白头山”今朝“绿巨人”:浙江长兴矿业转型记

 

 

  中新网湖州2月6日电(记者 施紫楠)提起地处太湖西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,不得不说其悠久的石灰石开采历史。

 

 

  早在春秋吴越争霸时期,吴王阖闾就派弟夫概在此取石筑城。20世纪80年代,为发展基础工业,该县陆续办起200多家石矿、水泥厂、石灰窑、建筑队、运输队等。水泥产业,由此成为该县的经济支柱之一。

 

 

俯瞰太湖龙之梦内的矿坑湖 长兴县宣传部供图

 

 

  然而,随着大规模的开采开发,长兴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生态环境逐渐发生变化。

 

 

  数十年来,在“改旧”和“育新”并重之际,该县逐步探索出一条县域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 

 

  驱车驶入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村,沿着整修一新的乡间小路,两旁绿化、菜园相映成趣,一幢幢精致的庭院错落点缀,一派江南田园风光。

 

 

  “以前村子里的人都往外走;现在环境好了,推开门就是小公园,老百姓都愿意把亲戚朋友请到家里来长住。”陈文棋说。

 

 

  今年56岁的陈文棋,是土生土长的青草坞人。1999年,他也跟随大流承包了一座分矿,“那时候,家门口尘土飞扬,只要一刮风,屋里屋外全是烟尘。天是灰的,地也是灰的。”

 

 

  20世纪90年代,青草坞村的矿山、水泥企业遍地开花,最多时达到15个,90%的村民以此为生。

 

 

  “顶峰时期,村里有180多家粉体企业,村民房前屋后搭起了简易棚披,架起榔头机、碾石机干粉体加工。”青草坞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郑书忠回忆,粉体企业带来的是环境的急剧恶化,矿山上炮声隆隆、粉尘四起,马路上车来车往、尘土飞扬。

 

 

  2011年,长兴县进行粉体产业整治。历时一年多,李家巷235家粉体企业全部关停,青草坞也不例外。

 

 

  集中连片的闲置厂房被政府收购征拆,打造成了青草坞工业走廊;房前屋后的厂房被拆除,用于美丽乡村建设……2021年,青草坞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00多万元,人均收入达4.45万元。

 

 

  这个一度变成“粉尘坞”的村庄,又恢复山青水绿,一步一景重新变回了“青草坞”。

 

 

  “未来,我们打算在休闲旅游上做文章,规划在一个矿坑上引进农旅项目,让美丽乡村的建设韵味深长。”对于村庄未来的发展,郑书忠和众多村民们一样,充满了期待。

 

 

  类似的情景,在长兴一些矿山、水泥企业密集的乡镇频密出现。

 

 

  弁山群峰环抱,道路两旁绿树掩映。走进长兴县煤山镇,丝毫不见“粉尘重镇”的痕迹。

 

 

  “以前,‘传统建材大镇’的‘帽子’紧紧地扣在煤山的头上,成为煤山的‘代名词’。”煤山镇党委委员徐坤告诉记者,资源消耗大、产品附加值低、缺乏竞争力、环境污染,是当时当地企业的共性。

 

 

  既要保护生态,又要发展经济,煤山率先探索绿色转型。如今,这里变化的不仅仅是镇容镇貌,还有曾经消耗资源、污染环境的工业经济“脉络”。

 

 

  近年来,该镇坚持深入推动工业企业“改旧育新”“腾笼换鸟”“退二进三”,以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促进高端产业加快集聚,重点发展新能源、智能装备制造、数字产业等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。

 

 

矿坑旁的风景 长兴县宣传部供图

 

 

  “同时,我们对遗留废弃矿山进行再利用,在废弃的闭坑黏土矿区上打造一个绿色制造产业承载主平台,围绕主导产业招商,引入优质项目。”徐坤介绍,2019年,煤山拿下“国家级绿色制造产业园”的金字招牌,重点发展新能源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数字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。

 

 

  不见尘土飞扬,处处绿水青山。眼下,这座建在废弃矿山上的绿色制造产业园,已入驻近100家高新技术企业,正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,为长兴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 

 

  见微知著,睹始知终。在这场绿色变革长跑中,长兴这座工业大县,也终于实现从昔日“白山头”到今朝“绿巨人”的完美蜕变。(完)

 

 

 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首页    新闻中心    行业新闻    昔日“白头山”今朝“绿巨人”:浙江长兴矿业转型记